历经一路的舟车劳顿,马玉林和苗春青终于抵达了安阳。他们本应好好休息,缓解旅途的疲惫,但心中那份对案件的急切与责任感,让他们片刻都无法停歇。稍作整顿后,两人便火急火燎地奔赴案发的值班室。
一踏入值班室,一股沉闷、压抑的气息扑面而来,仿佛这里是一座被诅咒的空间,时间都在此凝固。屋内的空气似乎都变得黏稠起来,每呼吸一口,都让人感到胸口憋闷。
四周的墙壁上,仿佛还残留着案发时的紧张与恐惧。而那枚“回力牌”胶鞋足迹上影影绰绰重叠的布鞋足迹,宛如黑暗中的一道诡异光影,瞬间就将马玉林的全部注意力吸引过去。
马玉林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,宛如一只锁定猎物的猎豹。他缓缓俯下身,动作极为小心谨慎,生怕惊扰到这现场残留的蛛丝马迹。
他的鼻子几乎贴近地面,用力地嗅着地面的气息,试图从这冰冷、坚硬的地面上捕捉到一丝罪犯残留的独特气息。他的内心充满了期待,渴望能从这细微的气味中,嗅出罪犯的踪迹。
与此同时,他伸出手,那双手布满老茧,却无比沉稳,轻轻触摸着足迹的凹陷处。他的手指在凹陷处缓缓移动,仿佛在与罪犯留下的痕迹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用心感受着罪犯当时的动作和力量。
经过一番细致入微、全神贯注的观察,马玉林猛地站起身来,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。他斩钉截铁地判定:“犯罪分子绝不是一个人,而是两个人!”他的声音在这寂静的值班室里格外响亮,仿佛一道惊雷,打破了原本的死寂。
紧接着,他围绕穿“回力牌”胶鞋的罪犯展开分析,语速不快,但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:“男性,22岁左右,身高1米67。从足迹前端边缘的特征来看,这人小脚穿大鞋,鞋子大概率不是他本人的。”
他一边说着,一边用手指着足迹的相应部位,向苗春青展示自己的判断依据,内心充满了对自己专业判断的自信,坚信自己从这小小的足迹中,已然解读出了罪犯的关键信息。
马玉林那清晰、精准且极具专业性的分析,宛如一道璀璨的曙光,瞬间穿透了笼罩在专案组刑侦人员心头的迷雾,让大家原本因案件陷入僵局而略显低沉的士气瞬间高涨起来,每个人的眼中都重新燃起了斗志的火焰,干劲被彻底点燃。
他们如同训练有素的猎犬,迅速行动起来,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与专注,重新梳理起嫌疑人名单。这一次,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,哪怕是之前被认为毫无嫌疑而排除在外的人员,也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排查。
在专案组全体成员争分夺秒的努力下,很快,在铁矿南面不远的生产队里,一名下乡知识青年如同黑暗中的萤火虫,突兀地进入了警方的严密视线。
经过进一步的调查走访,一个关键线索浮出水面:案发前,他曾向别人借过“回力”鞋。这个线索如同拼图中缺失的关键一块,与马玉林之前的鉴定结果高度吻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