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92章 中国自主权致敬蒲安臣
{忘记在那看到的一句话,大概意思是:中国是今天世界上几乎唯一一个咸鱼翻身的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。}
{这个世界上,也就中国才能咸鱼翻身。这些都基于统一的地理基础,文化基础和身份认同。}
{所以,真不好说洋务运动是成功好还是失败好。虽然它的根底就已经注定它一定会失败。}
{晚清历史学者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群人,因为他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很容易就高血压发作。}
{去看看《南明史》吧,看不了一会儿就得站起来晃两圈平复一下心情才能再坐下看。}
{晚清有的时候还能用历史局限性这种东西安慰自己,南明真的就是我上我也行,大概率你上你也行。}
……
大明。
“没完了是吧!”
朱元璋臭着一脸,窝在椅子里嘟囔着:
“你有能耐把南明放出来啊!咱倒要看看能有多你上你也行!”
“还你上,上床你都费劲。哼!”
马皇后给他倒了杯茶,岔开话题道:
“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”
“清朝被海外诸国遥控了”
朱元璋接过茶杯,看着茶汤,想了想道:
“不好说……”
“有可能是因为洋务运动失败技不如人,也有可能是下一个朝代借助海外势力推翻清朝。”
“然后被洋鬼拿捏住了。”
“这都不好说。”
说罢。朱元璋抿了口茶汤。
马皇后奇怪道:
“你似乎一点也不生气这可不像你啊”
朱元璋抬起头,斜睨着她,鼻子里轻哼一声道:
“最后不还是拨乱反正了吗。”
“结果已经知道了。”
“心里也算有个底吧。”
马皇后看着天幕里的话,又想到共同执政与人民万岁。
下意识点头道:
“也是,那真是一个从未闻见的天命啊。”
……
大清乾隆时期
乾隆不会放弃让大清亿万斯年的。
所以他可以付出一切能承受的极限代价。
但这个代价里绝不包括让清朝覆灭。
因为……
“谁知爱新觉罗家的子孙还能活几个……”
皇帝的喃喃细语之声,在经过殿内独特的构造后扩散在群臣耳边。
群臣默默不语。
前朝覆灭,皇家宗室可没好下场。
不过……
那也是你们爱新觉罗家的事儿了。
……
【外交策略:同治七年(1868)在美国人蒲安臣的推动和率领下,清廷组建了第一支正规的外交使团,启程前往欧美。】
……
{1868年也是日本启动明治维新的年份。}
{明治天皇颁布诏书说,日本决定走“万机决于公论”之路,要打开国门“广求知识于世界”。}
{为何大清没能先于日本改革走进工业化时代呢}
{这就是海外蕃邦在中华文化辐射下的后发优势体现了,况且清廷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防汉上了。}
……
大唐。
“倭国,终究会成为中原的心腹之患。”
杜如晦的话让众人都深以为然。
倭国,弹丸之地。
想要达成英国那种体态,所需要的资源不是那一隅之地能满足的。
而根据李鸿章的话,日本的改革已然成功。
既然成功,那就势必要扩大资源收纳。
问题来了,它身边谁资源最丰富呢
程咬金摸着胡子,突然道:
“天幕说清朝海军是摆设……”
“不会是没打过倭国吧”
众人心里咯噔一声。
这不好说啊……
虽然不喜清朝……但你这时候不能拉胯啊!
……
【向欧美派遣外交使团,与“修约”有关】
【1868年是清廷与英、法、俄、美四国定好的《天津条约》修订之期,范围包括通商、征税、居住、传教等诸多方面。】
【为应付这次修约,清廷组织封疆大吏,做了两次外交政策大讨论。】
【总理衙门给各省将军督抚下发文件征求意见。】
【奕訢在文件里的大概意思就是,自道光二十年以来,传统羁縻之道在应付夷务方面越来越乏力。】
【这次修约,如果洋人的要求实在太过分,“万不可行”,朝廷自然不会迁就,就算与洋人决裂也在所不惜,总理衙门也不会有别的意见。】
……
清初皇帝眼前一亮。
这是硬气起来了
敢拍板叫号了
……
【但决裂要有预备,目前的预备并不充分,所以只要还有可能,便“无妨暂事羁縻”,不如还是暂时与之订立条约,“以待异日之自强”,继续韬光隐晦等待国力变强。】
……
大宋真宗时期
赵恒一脸严肃。
“问题的关键,就是找到关键的问题。”
随后脸一垮。
“这不废话吗”
……
大明天启时期
朱由校扣了扣脑壳。
简而言之就是,条约要修,但具体如何去修,总理衙门不想独断,希望有一个集体决定。
毕竟,独断也就意味着要独自担责。
“里子我要,面子我也要!”
“真是甩的一手好锅。”
……
【反馈回来的意见,大体可以分为两类。】
【一类以皇族为代表。他们承认眼下打不过洋人,也理解“现在必应羁縻”这种策略,但既然朝廷与洋人“将来必应决裂”,也不妨利用“臣民义愤”将洋人曲线驱逐出境。】
……
大唐高宗时期
李治都能猜到他们怎么想的。
疆域广大,必有感慨悲歌之士。
他们是想鼓动这些人以灭夷为志。
然后就是焚烧洋人的教堂,抢劫洋人的货物,诛杀来华的洋商,凿沉洋人的舰船之类。
如果洋人去来总理衙门控告,朝廷就用查办之词缓之,拿一定严厉查办之类的言辞来应付他们。
然后再一天一天拖下去。
“话术朕都想好了。”
李治讽笑道:
“就以地方督抚没办法管控住辖下每一个百姓为由,将所谓的处理拖到天荒地老。”
长孙无忌笑了笑,捋须道:
“这么做的前提是他们能压得住洋人的反扑。”
“这些人可不在中原游戏的规矩里。”
李治指了指天幕,笑道:
“但他们可不这么认为。”
……
【另一类以李鸿章、左宗棠、沈葆桢等地方督抚为代表。】
【他们主张,目前形势所迫,只能与洋人修约以维持和平关系,万全之策“则自强而已”,只有改革自强这一条路。】
【总理衙门综合所有回奏得出的结论是:与洋人讲和,对洋人设防,二者不可偏废。现在还不是与洋人决裂的时候,得继续用条约对他们实施“羁縻”。】
【为了利用好条约外交这一武器,知己之外还须知彼。】
【于是,派遣一个正规的外交使团出使欧美。】
……
炎汉明帝时期
“看来还是不相信汉人给出的策略呀,还是相信他们自己人给出的策略。”
刘庄拄着手里的木杖,冷笑道:
“根本没有想过要自强,只是一拖再拖。”
“不过就清军在鸦片战争里所表现出的战力……”
打也不是,不打也不是。
还真不好说。
……
【而总理衙门在文件中又说,西洋各国都已按照条约互相派驻了使节,只有我大清还没有。】
【各国驻华使臣多次要求大清在外国派驻使节,本衙门的回复一直是:各国在华有传教通商之类的事情要办,所以需要派驻使节,大清在外国并无应办之事,所以无须派驻使节。】
【但这样做的后果是,这十多年来,“彼于我之虚实无不洞悉,我于彼之情伪一概茫然”,这不符合兵家的知己知彼之道。】
【而且,外国使臣在我大清任性胡为,我们在外国却没有使臣,就没办法向外国政府直接提出诘责,这也是个大问题。】